创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结题报告

发表时间:2017-11-02

 

年度:   2009
编号: CTF050102-182
 


 

 
 
                 国 教师 基金“十一五” 规划 重点 课题
创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湖南省常德市第五中学     执笔:王毅
摘要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我校坚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发展的人”为办学理念,以 队伍高素质 , 管理高水平 , 教育高质量 为管理目标;倡导“崇尚科学、注重实效、追求和谐”的研究氛围;以“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为教研理念,开展了系列化的“校本科研”,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为教师创造提升发展的条件;为学校提供内涵发展的保障。 以人为本,创建校园和谐应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联系起来,从教师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切实解决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让教师享受教育教学的成果,得到发展、提升的实惠。
 
一、问题的提出: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表现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的和谐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校面临着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面临着复杂的文化价值选择。因此,建设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外和顺、协调运转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发展模式,构建一个以学校发展为宗旨,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协调运转,倡导多元文化在发展中和谐共处的和谐校园,已经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以人为本,校园创建和谐应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联系起来,从教师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切实解决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让教师享受教育教学的成果,得到发展、提升的实惠。以法规、道德、政策和舆论的力量,有效调控师生的差异,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如何提高学校质量,如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如何发挥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每所学校都在不懈追求而又不息奋斗的目标。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和谐校园的创建也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创建和谐校园,才有可能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也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研究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湖南省常德市第五中学前身是为纪念共和先驱宋教仁(字渔父)先生而命名的“渔父中学”。这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学校,邂逅于当今教育迅猛发展的伟大机遇和重大变革,她应该有怎样的作为呢?
我们认为,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学校领导一定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要做科研带头人。不仅要善于学习、善于发现信息、利用信息,还要及时提出研究的课题,并身体力行地参与研究,不做“旁观者”,要做“实践者”。教学研究工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研究工作的好坏。
学校坚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发展的人”为办学理念,以 队伍高素质 , 管理高水平 , 教育高质量 为管理目标;倡导“崇尚科学、注重实效、追求和谐”的研究氛围;以“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为教研理念,开展了系列化的“校本科研”,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为教师创造提升发展的条件;为学校提供内涵发展的保障。
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师生发展,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定以和谐的校园气氛为标志。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决定了它的研究形式为校本研究。
理论依据: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
    2.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们造就的所有人才都应该有“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001年国务院2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又重申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观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倡导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注重质量和实效。
    3. 美国卡纳基财团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倡导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中规定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验证自身的判断,不断作出困难的选择;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同其他专家合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效果;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美国卡纳基财团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倡导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加深教师对改革目标的理解。
5. 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心理学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创新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意义上的创新,是一系列因素的总和。“人是有着‘类本能’的创新冲动的,所以从本质上看,让学习者进行创新是这种类本能的回归。”“创新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即使是儿童的创新,也充满了思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儿童的创新活动,会成为一种积极的自激过程,给尔后的开拓性思维敞开大门。”因此,从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看,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既是可行的,又是必要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构建和谐校园,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和谐校园的构建有五个基本要素 —— 人、事、物、景、情的和谐。
许多国家的学校已经形成了比较和谐的氛围,这些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学校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英国学校对学生的绅士风度、淑女风度的培养,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学校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当然,这些国家的管理模式是适应他们的国情的,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这就要求我们在仔细考察了我们的国情后,批判地、创造性地接受别人的经验。在我们这样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我们应该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我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结合起来,来一点“复古主义”也未尝不可。学校教育不是孤立于社会的,既要紧紧跟随整个社会对和谐社会的创建,也要表现出学校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特殊性。在目前我国畸形地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抓好文化课教育,又要把操行教育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应该让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操行教育带动文化课教育,而不能让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操行教育成为文化课教育的附庸。
2006 年11月17日 ,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
和谐校园的意见》,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创建和谐校园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创建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以人为本,落实安全、健康、文明、和谐的总体要求,以解决事关师生安全、卫生等突出问题为重点,着力抓好规章制度建设、安全卫生设施建设、校园文化和师生和谐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学校师生、家长和社区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的开展。从此,我国教师队伍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如深圳龙城小学,湖北新昌中学、中山市横栏镇新茂小学等在创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湖北新昌中学由教师编写的《擦亮未来的星空》已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
“关注人的发展,培养发展的人”是我们的办学宗旨。 学校要以师生发展为本。制订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以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
   
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教师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教师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使师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集体。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
2.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们造就的所有人才都应该有“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001 年国务院 21 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又重申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观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倡导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注重质量和实效。
3. 美国卡纳基财团组织的 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 倡导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中规定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 ―― 验证自身的判断,不断作出困难的选择;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 ―― 同其他专家合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效果; 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1986 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美国卡纳基财团组织的 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 倡导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加深教师对改革目标的理解。
5. 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心理学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创新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意义上的创新,是一系列因素的总和。“人是有着‘类本能’的创新冲动的,所以从本质上看,让学习者进行创新是这种类本能的回归。”“创新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即使是儿童的创新,也充满了思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儿童的创新活动,会成为一种积极的自激过程,给尔后的开拓性思维敞开大门。”因此,从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看,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既是可行的,又是必要的。
 
六、主要研究过程:步骤、方法、过程
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特点:
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按照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为实现全国教育“十一五”科研规划发展目标,促进教师队伍建设,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的有利资源,构建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体系。 优化育人环境、促进良好校风形成,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综合管理水平。营造安定、文明的优良人文环境,形成蓬勃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
特点:
1. 为了学校(研究目的)。以改进学校工作,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为指向。
2. 在学校中(研究主体)。要树立一种理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教师置身教育教学之中,参与学校发展与改革问题的研究。
3. 基于学校(研究对象)。从学校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展开的各类研究、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出学校潜力。教育研究就是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校本课程开发 ——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即课程; 校本教学研究 —— 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法研究等; 校本教师培训 ——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式培训和教学反思,凸现 以教师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发展为本 校本管理研究 —— 促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
    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为指导,运用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科学方法,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分析考察课题研究的运动过程,使研究系统发挥最优功能。本课题 遵循了:面向全体原则、教育均等原则、教育充分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原则、能力平衡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教育发展性原则。 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们采用了一系列适合教育科研的科学方法,如:运用文献资料法,加强研究人员的理论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运用调查法了解师生关系的和谐性;运用盖夫勒APSC自尊量表、艾森克EPQ个性量表和明苏尼达MMPI量表测量学生心理特质;运用统计法、表列法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学生成绩等。更多方面采用经验总结法,加强行动研究与个案研究。此外,还运用了现代化技术手段帮助搜集信息,获得观察材料,提高观察的效率。
4 、研究的进程中成功的经验
研究过程:
准备培训阶段
 (1) 确立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组;
(2) 查阅国内外有关教改信息,调整总课题研究思路;
(3) 设计并制定总课题的研究方案;
(4) 分小组确立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的研究方案;
(5) 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做好教师前期培训工作。
研究实施阶段
(1) 各实验小组按照总课题组审批的子课题进行实验,及时写出实验阶段性小结和子课题实验报告;
(2) 总课题组大量听取实验课,并定期组织研究报告会、座谈会;
(3) 进行心理测量及学习成绩统计,开展与课题有关的各种活动,调查搜集反映研究过程的材料;
(4) 组织一年一度的论文评选;
(5) 印发课题研究年度通报,交流研究经验,探讨解决实际困难的方法;
(6) 举办有关成果、作品展览;
(7) 请专家分析、指导,帮助改进研究工作;
(8) 教科室搞好研究追踪,搜集整理研究档案。
总结推广阶段
 (1) 对本课题的研究和各项工作写出全面的总结,向省、市教科所上交书面汇报材料;
(2) 统计各项成果,分析研究结果与研究设计方案是否一致,请专家作结题论证。
    研究指导原则:
1 )整体性原则:学校课题与各二级子课题是一个整体,全校各项工作是一个整体。( 2 )开放性原则:教与学本身就要求课堂内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个人表现与身心发展密切相关。( 3 )成就动机原则:鼓励师生有成就感,包括进取心、荣誉感、成就欢乐感,在成功中体验自身价值。( 4 )个性化原则:鼓励师生形成自己独特性,和谐并不要求刻板,鼓励个性发展。( 5 )多样化原则:百花齐放,和谐共进。
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
1 )制度保障,首先是课题管理体制,本课题在课题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由课题研究小组负责具体实施,每学期课题组有阶段实施意见,阶段总结。各主研人员有阶段实施计划和小结,本课题两月举行一次研讨,形成制度,用多种方式克服困难,完成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
2 )有专家顾问的理论优势和信息资源及他们的支持帮助。
3 )主研人员都参加过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课题小组有能力推动课题研究方案的实施。
4 )学校拨专款充分保障课题研究所需经费。
 
七、主要研究成果: ( 详见附件 )
一、我校独立承担了 湖南省常德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城区初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和途径的研究》 。该课题从 学校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的基本观点出发,形成了一套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的有效策略和途径。该课题已成功结题并获市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二、我校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子课题“写作教学与社会生活、语文实践的沟通”,提出了“冲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实现写作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提供正确的导引和有效的帮助”的新思路。该课题已成功结题并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三、我校独立承担了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初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 创造性的提出了 《初中生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六环节”模式》, 运用合作学习理念,营造民主和谐、充满激励、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让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使学生获得自立的能力,形成完整的人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该课题已成功结题,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多项成果分别获市、省、国家级奖。
四、我校独立承担 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 规划课题 《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化发展研究》 希望寻求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模式,更好的弥补传统校本教研的不足,取长补短,更好的发挥出网络的作用。此项研究正在进行中,已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
五、我校独立承担了 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创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目标指向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综合管理水平,营造安定、文明的优良人文环境,形成蓬勃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此项研究正在进行中,已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并获奖。
近十年的校本研究之路,让我们这所普通的学校成功地在初中教育园地里打出了品牌,形成了特色,成为了学生及家长向往的名校。我校一系列课题研究的成果在本校和周边几所兄弟学校得到了检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课题组成员赴省内外讲学、交流十余人次,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其中,喻天瓴老师应邀为全国中语会 创新写作教学观摩研讨会 担任评审组评委,为全国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 12 次学术年会上了观摩课《我的叔叔于勒》并向大会代表汇报校本研究体会;杨继红老师应邀赴贵州宣讲新课程与合作学习融合的实践经验;雷光宇老师应邀到石门、安乡、鼎城进行音乐合作性学习讲座,并对全市音乐骨干教师做培训;孙肇理老师为全市体育教师做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的专题讲座;王森林老师为全市骨干班主任做了《 班主任教育智慧的生成与运用 》专题讲座。 湖南文理学院的专家教授、兄弟学校的领导同行们对于我校课题组教师的理念、思路、作品给予了热情的褒奖和鼓励。有十来所学校索要了我们的资料作为他们培训教师队伍的重要参考。
校本研究促进了学生发展:学生参加全国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竞赛有 5 人获全国级奖励, 20 多人获省级奖励, 60 多人获市级奖励。我校学生由湖南省选派到北京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获全国二等奖;学校文学、音乐、美术、书法教育成果累累,在全国、省、市各项比赛中获奖达 100 多人次。校本研究促进了学校发展:我校学生年巩固率达 98% 以上,近三年毕业率均达 100% ,初中毕业生会考综合评价保持在市直学校前 3 名,优秀率一直领先,进入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应届毕业生达到了 70% 左右。
      我们的研究有效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优良教风和学风的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和显著提高。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共撰写各类教学教研论文、教学心得、教育叙事、教改评论、随笔杂谈 527 篇,并编辑《渔父教苑》 7 期,《晨曦》 16 期。近三年,我校教师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的论文 25 篇,省级刊物上论文 33 篇,市级论文 52 篇,校级以上获奖论文 73 篇。实验教师在所参加的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课件设计、说课等竞赛、比武活动中频频获奖。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有 15 人次,获省级奖励的有 23 人次,获市级奖励的有 38 人次,获校级及以上奖励的有 56 人次。 我校有独立的教科室,有专(兼)职研究人员和专项科研经费,有完善的,规范的科研档案。 国家级中文核心刊物《人民教师》和《常德日报》分别登载、报道了我校进行校本研究的成效。
   
谈到当前和谐校园的创建设想,何晓明校长说:“创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我们的校园充满文化氛围,蕴育创造的动力,促进人的成长,浸润着快乐的情绪。而这一切目标的达成,都必须依靠合作的力量。精诚合作,势必激发潜能,和谐校园的局面也就指日可待。”
八、研究结果分析:
创建和谐校园应该以人为本,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联系起来,从教师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切实解决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让教师享受教育教学的成果,得到发展、提升的实惠。以法规、道德、政策和舆论的力量,有效调控师生的差异,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创建平安校园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重要基础。
创建“平安校园”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重要基础。创建“平安校园”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全局,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重要基础。在“平安校园”创建中,我们牢固地树立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心健康的思想;不断强化了“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不断加强了学校卫生、食品、生命安全和法制教育,努力抓好师生的自我保护、安全防范等措施和安全应急预案的制定、宣传、落实等各项工作,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旨在形成维护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的长效机制,实现“五无”工作目标,即:无校园内刑事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无造成严重影响国家安全或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无引发系统恐慌的重特大恶性案件或社会治安案件,无造成师生伤害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安全事故。
我校认真研究和布署了“平安校园”的各项工作,做到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全员参与、共同推进;进一步抓好了各项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要求层层有措施,人人有责任,工作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章必停,不存侥幸、不留盲点、不出漏洞;并且推行了专职安全员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力度,发现问题,跟踪督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还实行了定期通报制度,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通报批评工作不力、制度不全等不负责任的作为,严肃追究各种责任事故。
加强了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倾向与行为,树立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狠抓教师的师德师风,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业务素养和法制意识;提倡“尊师重教”,反对“师道尊严”;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各种行为。在学生中倡导 坚韧不拔、开放兼容、求真务实、自强争先 的五中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培养对自已有信心,对他人有爱心,对社会有责任心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做到“预防为主”,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安全手册》和校纪、校规。举办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讲座,开展法制教育进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道德教育,切实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争创‘平安校园’五个一”活动:参加一次“平安校园征文”活动;搜寻一个金点子,创编一句警句;参加一次“平安校园知识竞赛”;参加一次“平安校园训练营”;参加一次“平安校园论坛”。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自救知识。在校园中倡导平安校园的文化理念,创建“平安校园文化”。
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协同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师生广泛参与,大力整治学校周边治安秩序,维护校园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坚决清理整顿和取缔校园及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音像书刊点和各类流动摊点,校园周边无违规违法经营现象;加强学校及周边出租房屋的管理,加强校园流动人口管理;校园周边尤其校门出入口交通秩序良好。
(二)创建书香校园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针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更高目标。因此,要求人们自觉地终身学习,提高素质,既是自身生存发展所需,也是社会发展所迫。人们要有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展开。因为读书多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
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的空间。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学校,甚至意味着教育。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读书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读书是教育最本质的活动;读书是发展学生智慧的最基本的途径。这与国际组织 OECD 评估学生发展的模式是吻合的。该组织认为对学生发展应从三个能力角度来评估:第一是读书能力,第二是科学能力,第三是数学能力。把读书能力看作是衡量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标志,读书是未来学习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模式。进而,读书还是教师精神成长的最重要的源泉。“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读书兴趣与水平是直接和其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相关的。教师读好书是指导学生读好书的前提,如果一位教师在其教育工作生涯中能不停地读书、学习,那么,他(她)的教育思想、理念肯定与时俱进,充满阳光,才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幽默风趣,智慧激情,深受学生的喜爱、欢迎。如果一个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能把自已专心读书和指导学生读好书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这所学校肯定会出类拔萃。
倡导学校教育追求科学的求真精神,鼓励师生多读书,读好书,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气氛,是创建书香校园,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根本途径。因此,我校在构建终身教育的体系中有所作为,发挥了作用,创建了学习型学校,让学校处处成为学习之所,人人做学习之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实施新课改,不断丰富学校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有计划地启动了师生的读书工程,踏踏实实,有计划地一本一本地去读、去探讨。把图书馆、微机室等可供师生阅读的设施彻底开放,把图书报刊、微机软件等搬到了办公室、教室内,让他们在闲暇的任意时间能够信手拈来,更为方便地阅读、浏览到自己最需要的资料,让整个校园充满书香。留一点时间给读书,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读书,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读书,开启我们因机械工作而遮掩了的心智。
(三)创建生态校园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基本保障。
创建生态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校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人们走进校园,便可感受到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师生精神阳光灿烂;校舍建筑似现代文明的凝结;校园文化气息生机盎然。
“生态校园”就是要营造学校的环境建设,“绿化、洁化、亮化、美化、教育化”是生态校园建设的基本特征。环境的改善、“生态校园”氛围的形成,能使师生心情平静、舒畅,消除疲劳感与紧张感,有利于培养师生文明、有序、礼貌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营造浓厚的生态校园氛围,我校从以下四方面下了功夫:
 1 、校舍建筑宽松而不局促。在校园规划时避免了校舍给师生造成空间上的压抑感,房与房之间,室与室之间,都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宽松的校园环境更利于师生精神的放松和创造力的发挥。只要有条件,就对校园建筑进行选择和调整,但不盲目建设,反对浪费资源。
2 、“就势起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告诉我们,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校园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校园建设方面,我校坚决反对重复投入,强调学校现有资源的开发,包括半块砖头都要充分利用起来,这种环保理念很值得其他学校学习。学校环境布置不单单是色彩、造型上有了突破,更重要的是内容上没有墨守成规。
3 、突出特色,富有个性。学校环境建设总体应该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没有个性,就没有风格;没有风格,不是从众就是流俗。校园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抓好校园的绿化、美化、教育化工作,努力创设“人与校园内现有资源”的和谐、统一是形成特色,营造氛围的关键。在我们整座校园里,不论是校道旁一组组规划整齐而明亮的橱窗,还是草坪花坛中一块块温润而恳切的语录牌;不论是正规化的教学大楼、办公楼,还是综合实验楼、科技楼;不论是图书馆、生物园,还是塑胶田径运动场、体育馆……处处透射着这种昂扬进取的精神。
4   以鲜明的主题环境熏陶人。校园环境要有一定的文化意蕴,要有一个与学校人文精神相统一的主题。大到校舍布局、风格,小到字画、标牌,都尽可能围绕这一主题,凸现这一主题。让师生走进校园就能鲜明地感受到学校的精神,主动地认同自己所置身其间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校园的环境装饰是校园文化的硬性呈现。我校将校训诚、勇、勤、毅四个字贴在每一间教室的墙上,并将校园的四条道路分别命名为诚信大道、勇敢大道、勤奋大道、坚毅大道;在教学楼一楼刻有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在教学楼的每一层大厅的墙壁上悬挂木刻的《劝学》等历史经典名作;有近八十多米长的宣传橱窗,六十多米长的校园诗墙,四十多米的中外名画展示;在草坪的石头上分别刻有相应的诗句;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学生的书画作品,让学生置身在一个受到感染浸润的文化环境之中。
(四)创建数字校园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现代手段。
现在,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也有人称为数字化时代。数字生活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数字化生活意味着自动化、高效、便捷、理性。这也是学校工作与管理所期望的。一方面,要使工作与管理水平提高,就必然依据事实说话,依据数据决策。另一方面,提高教育质量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数字校园可以为管理个性化提供详尽的数据;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完全融入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校园数字化将会使学校的管理与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数字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使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它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在数字校园里,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方便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目的。
“数字校园”是为了提高校园教育现代化程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具体地说,应该服务于如下四类应用目的:科研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学生数字化生活体验。我校以科技楼为核心的一系列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和办公系统及领先全国的科技创新实验室、电子钢琴教室等已经配套使用,全校英特网实现了班班通。这些都为教师的现代化办公和学生的数字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创建文明校园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综合目标。
文明校园建设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目标,是学校优化育人环境、促进良好校风形成的有效手段,也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文明校园的建设就是要营造安定、文明的优良人文环境,形成蓬勃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文化氛围,塑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神圣殿堂。从现阶段我校的实际考虑,建设文明校园的具体目标初步拟定为: ( )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 严谨良好的教风学风;  ( ) 高尚文明的行为习惯; ( ) 健康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后还要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
( )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学校教育的正确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 ) 严谨良好的教风学风;
在文明校园建设中,我校始终把教风、学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忠于职守,教书育人,体现“爱生、乐教、务实、创新”的教风。学生尊敬师长,勤奋好学,严守学习纪律和考试纪律,形成“乐学、博习、精思、躬行”的学风。
“爱生、乐教、务实、创新”的教风符合时代特征,也更能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商品经济的发达往往带来道德的滑坡和人性的冷漠,这已是无需回避的社会问题。现在有一部分教师把教书育人仅仅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缺乏必要的爱心。所以,推行爱生教育并非是老调重弹,而是非常现实和必要的。从另一方面说,爱生教育也是教师事业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爱学生是一种人文情怀。爱学生就会把教书育人看作幸福事业,才会“乐教”,乐教,就会为学生谋出路,踏实工作以赢得学生的尊敬,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我校切实落实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责任承包,中心研讨,不断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有成功的感觉。采取制定教师成长计划的办法,对高级教师,年轻教师等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教师现有的水平为起点,分列出一年,两年,三年的成长计划。年长的教师争做专家型导师,年轻教师力争跨越式成长,师徒结对,共同进步。更多的是让教师自己与自己进行比较,既注重教师的群体性评价,也注重个性化评价,使每个教师都有进步的空间,都有进步的动力。
我校的教研理念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学校申报了市、省、国家级课题,把全体教师纳入到校本课题研究中来,把二级、三级子课题交给老师们去做。重在让教师们知道怎样做研究,怎样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教师把教学中的问题主动的作为研究的课题,使教师遇到困惑和问题之后的心态变得积极乐观。现有在职教职工 177 人,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达 97% 1997~2009 年之间,学校拥有教育硕士 3 名,研究生课程结业学员 5 名,省级骨干教师 5 名,市级学科带头人 3 名,市级骨干教师 14 名。全体教师参与教研,承担了国家和省市级教研课题十多项,促进了良好的教研氛围的形成,教改成果丰硕,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省市级教育教学论文和授课比赛中获奖教师 518 人次。
形成“乐学、博习、精思、躬行”的学风,“乐学”是引导学生关注个人的生命意义,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博习”引导学生顺应时代潮流,广泛地汲取知识,培养能力。“学而不思则罔”,通过“精思”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有所发现,也才能有所创新。通过“躬行”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才不至于成为死读书的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我校在学生中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其理念是:全程、全员、亲历、合作。学校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系统建构,成立了以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部主任和班主任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负责宏观管理、协调,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各方面支持。我们成立了由教学骨干参加的跨学科研究组,负责课程的组织管理,教学策划与指导、成绩评价等。我校申报的《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策略》课题已通过了教育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专家认可并立项。课题组老师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研究过程之中。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校涌现了一批有热情、有经验、有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辅导老师,也产生了一系列优秀案例,如:《奥运精神与我的家》、《初中生花费知多少》、《好伙伴,自行车》、《校园绿化调查与设计》、《桃花源民风民俗研究》、《走进美丽的常德》等,受到了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学校领导、专家及与会教师、家长的一致好评,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指导老师也因此脱颖而出。本学期我校已经收到了 27 个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结题报告。各班涌现出了一大批小记者、小摄影师和电脑操作高手,培养了他们调查采访能力,学到了和人沟通交流的艺术,练习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课题报告的撰写和呈现,培养了一批写作、演讲的尖子。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让许多学生干部的眼界胆识得到了锻炼。同学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了团结合作的快乐,体会到了挫折后收获喜悦的幸福。
 ( ) 高尚文明的行为习惯;
道德建设是文明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加强道德规范,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培养文明的行为习惯,对于净化校园风气、优化育人环境、改善人才素质和融洽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文明校园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准则,发挥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特别注重进行养成修身、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基础。
我校的德育理念是:在感恩中学会做人,在小事易事中实践。信息多元化带来的信仰迷失,学校德育目标与学生年龄的倒挂,独生子女的心理障碍,小群体,叛逆等等许多的问题在困扰着我们。这些问题在划片招生的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中尤其突出。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认为学生的种种不良表现在心理上是认同感的问题,在品质上是缺乏责任感的问题。要想学生有责任感就要在学校的德育过程中建立学生的责任感。我们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作为建立学生责任感的切入点。对感恩教育,我们理解为广义的感恩。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停留在感恩父母层面,而是拓展为感恩亲人、感恩同学、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民族和祖国,循序渐进,多元并行。以各种方式围绕感恩开展教育活动,力求在学校能够让学生具有感恩之心,善良之心,将来能够对祖国有感恩之心,有对事业、对祖国的责任感。 德育活动要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我们的古诗词诵读活动,卫生班长值勤制度,升班旗活动,成系列的日、周、期、年的德育常规活动就围绕在小事,容易的事,平凡的事上让学生去做,去体验、去感悟。期望学生将来能做小事,容易的事,平凡的事,从而能做大事,难事,成为不平凡的人。
( ) 健康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文明校园建设中我们要努力构建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向上的高品位校园文化。要以学术科技活动为中心,开展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校园里形成高层次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师生员工受到文明的教育和熏陶。让学校的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互动互助,成为社会文明的示范窗口。
我校的美育理念是:会欣赏、会批判、会创造。重视艺术教育,看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联系,把美育列为学校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学生深受流行音乐的影响,流行音乐中有大量优秀的作品,文质兼美。同时,流行音乐中又存在着很多不良的东西,诸如颓废的思想、追求极时行乐的生活方式的倾向、金钱至上的价值判断等等,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对流行音乐进行甄别,去除糟粕,吸收精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我们利用网络对流行音乐的歌词进行筛选,同时组织学生推荐优秀的歌词作品,然后打印,让学生对这些优秀的歌词进行鉴赏,创造性地利用流行文化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学生既乐意接受,又乐于积极参与,效果相当理想。我们拓宽了美育渠道,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我们还举办了科技创新小制作展览、暑假游记征文、音乐赏析、看电影、参观艺术展览、组织摄影、绘画、书法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最大的好处就是学生能亲身参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自己是审美活动的主体,同时,由于形式丰富多彩,就避免了单一的说教式的教育。我校推出的美育精品活动有:集音画歌舞于一体的古诗词诵读活动;课本剧创作表演活动;“我们爱科学”双语演讲活动等,一年一度的“小百花”艺术节更是我校师生最期待的美的盛典。在开展这些活动之前,教师认真确定好选题,精心策划组织了活动的全过程,保证了活动有比较高的品位,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校的体育理念是: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人人快乐。
它包涵的意思是学校要促进人的发展,要使学生终身发展,就要在学校学习期间,促进学生锻炼好身体,并树立终身的体育观。在学校的体育活动中必须人人参与,任何教师不得以教学或其他理由取消任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力。让每一个学生感受体育过程的快乐,将来感受体育给自己的身体和工作带来的快乐。在操作的层面上,运动会的比赛不仅仅是班上代表队的比赛,必须有所有学生都参与的项目。班级的篮球、排球比赛必须是所有的学生轮流完成。从七年级到八年级所有的学生会发排球,接排球;会运篮球,会投篮。每天全校师生在二、三节的之间,安排四十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二千五百多人集体完成广播操、兔子舞、感恩的心或真心英雄的手语操,二十七式太极扇。
(六)创建人文校园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最高境界
人文校园是指通过长时间积淀在校园内的各种文化现象,是学校师生所具有、师生所表现、师生所追求,师生所培育的精神境界;人文精神表现在尊重“人”,造就“人”,让师生脱离低级趣味,追求高尚情操,它以文化为底蕴,以价值为指向,以培养人的个性品质为目标。
学校人文精神的造就,是人文情怀、人文智慧和人文境界三者的统一并依次提升的过程。当师生认识到松、竹、梅、兰既不能果腹,又不能用作栋梁,但却是“四君子”时,那他们就具有了人文情怀;当他们理解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时,那也是人文情怀。当师生远足攀上高山险峰,喊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人文智慧;当他们休闲畅游江河,得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启迪时,这也是人文智慧。当师生于艰难奋进中能不骄不馁,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来劝慰自己时,他们就达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崇尚的人文境界;当他们面对纷繁芜杂的世俗世界,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时,他们就达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人文境界。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大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教养的人。”这里的“教养”一方面指知识素养,另一方面就是指人文素养。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养;而从整个教育看,学生的素养,则影响着民族的未来。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今天,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应相辅相成,虚实相生,否则,就会像一位哲人所说;“如果没有德性,知识越多,造成的罪恶就越大。”今天的学校,呼唤人文精神;今天的教育,需要弘扬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永驻校园,让人文精神支撑校园的蔚蓝天空。
建设人文校园,就是要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让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得到尊重,促进学校与师生的和谐发展,学校安排工作、建章立制和开展活动应考虑尊重师生个体,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师生的心态和情感,调动师生的积极因素,同时,倡导师生对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以义兴利、以理导欲、兼重德力;让人文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让人文精神成为师生生命的不竭动力,让人文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归宿,把创建人文校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
人文校园建设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管理者,不但要会用制度去管理人、约束人,还有必要探索出一条从规章制度的非人性化管理模式向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转变的新路子。要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格局内化为师生的人格,转化为师生的信念,落实到师生的工作,让他们无时不刻地汲取学校丰富的人文精神养料。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今天的校园舆论应当名正言顺地宣传引导以人为本,关心人,鼓舞人,引导人脚踏实地,不懈追求。用舆论引导教师关注个人命运,在事业的成功中实现自身价值;引导学生多学知识,学好本领,丰富自己的生命意义,将来实现个人理想,报效祖国。这种舆论导向在实践中易于为师生所认同,进而产生行动上的同步。当教师和学生都觉得学校的要求与自身的利益一致时,学校的各项教育和管理工作就轻松自如得多了。我校教师人人都将做职业改为做事业。不是把教书育人当作讨生活的事,而是树立教书育人的事业的崇高感,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重视教工的“自我荣誉感”的需要。教师的可敬之处,在于他选择了一条永远光辉的道路,终其一生,教师也成不了百万富翁,但他们的精神可以是富足的,快乐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对于精神的追求,是追求神圣;对于物质的追求,是追求平凡。所以,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努力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施以人文关怀是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作为管理者,要多用自己的表率作用来感召人,用平等民主的作风来尊重人,用真诚的关心来打动人,用各种表扬和荣誉来激励人。长此以往,使教工产生被信任、被尊重的情感体验,就能真正起到比有形的物质奖励更深刻、更持久的激励作用。我校把每年在某一个方面对学校的发展有特殊贡献的教工评选为校园新闻人物,让各个层面的教工都有获得荣誉的机会;在推出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在学校范围内设立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学校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对在学校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老教师设立五中教育成就奖。建立教师的归属感,树立个人的发展就是学校的发展,个人的成功就是学校的成功,学校的成功就是个人的成功的自觉意识。人与人之间,更多注重去比较谁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多,谁对学生的发展做的贡献多。
每位教师都能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是大家的学校,事业是共同的事业,校兴我兴,校荣我荣;学校要靠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只有学校得到发展,教师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应该通过学习活动来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认识;通过民主方式来决定学校重大事项;通过各种渠道让教师了解学校决策的由来等,尽量达成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共识。人文管理理念要求管理者牢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古训,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新教育内容,活化教育方式,使上下同欲,进而达到“情投意合”。支配我们行动的,不仅仅是理性,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我们的情感。
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人文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人文校园的重点。没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谈不上人文校园的营造。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间所结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对师生双方创造精神的激发和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平等,不仅仅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还应该包括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平等。教师不是长者,教师也不是尊者,教师不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教师只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当然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对象,不是接受和消化知识的机器。只有确立了这样的观念,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才会得到真正的尊重和重视。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维系学校全体师生教育学习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创建和谐校园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努力创建六大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非常艰巨的系统的战略工程。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务实求真,坚持人人参与,群策群力,通力协作,促进五中的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努力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把我校打造成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名优学校。
 
我校通过课题研究,创建了和谐校园,校风、教风、学风三风优良,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教师们都积极投入了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探究出了教师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学习信心大大增强,没有辍学现象,在常德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多次取得合格率、优秀率及综合 G 值的第一名。近年来,我校 荣获了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的“文明卫生单位”称号,曾屡获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普法合格单位、依法治校示范单位、省青少年普法示范基地、区文明标兵单位、省安全文明校园、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人防教育先进单位、省园林式单位、市绿色学校等荣誉。
我校在《创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课题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各级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争取把创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工作做得更好。
 
九、主要参考文献: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    《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2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胡锦涛    《福建日报》,2005年2月20日
4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初探》     叶澜等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1
5 、《论教师专业发展》    [J]      宋广文、魏淑华        教育研究,    2005.7
6 、《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       范良火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3.5
     7 、《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       李瑾瑜等著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2
8 、《实践性知识:教师发展的知识基础》    陈向明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1)
9 、《教育心理学》     邵瑞珍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十、附录:
1. 有关证明文件:

常德市五中《创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课题组
部分教师论文获奖( 2006 )统计
(以时间为序)
 
教师姓名    课题 ( 或名称 )                                     时间          获奖情况
曹学兰        《怎样以合作学习方法培养书面表达的创造思维》                
2006.1 英语辅导报发表
鲁桂秋        《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合作探究》 2006.1       省二等奖
蒋桃初        《对待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再思考》        2006.1               省二等奖
         《谈初中文言文的合作性教与学》 2006.1       湖北教育发表
曹学兰        《寓素质教育于英语“四位一体”听说训练之中》                
2006.3     市一等奖
曹学兰        《教师反馈后续语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2006.3               英语教学与研究发表
鄢佳珍        《家庭教育中人格的早期培育》      2006.3       省一等奖
鲁桂秋        《浅谈新课改中的集体备课》          2006.3      
教育杂志“行知杯”二等奖
杨 珍        《英雄的成长史》                             2006.3       语文世界发表
徐玉梅        《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的有机结合》         
2006.4     省二等奖
张智俊        《关于中学语文合作教学方法的认识》           2006.7 中语协会一等奖
王森林        《实施新课程要挑战教法》              2006.7 中语协会一等奖
         《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与学习方法》              2006.8 文理学院学报发表
杨继红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案》(湘教版·实验教科书)
                                           2006.8      合著
王 毅        《多媒体技术与生物合作性教学的整合》        2006.10             省二等奖
叶冬梅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合作性课堂教学的创新》                        
2006.11    市一等奖
陈学红        《浅谈初中政治学习的现状与对策》               2006.11             市二等奖
陈 曾        《初中政治课应更注重学生的心理感悟》        2006.11             市一等奖
         《如何更有效的开展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2006.12     市一等奖
唐文进        《数学合作性教学中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                        
2006.12     市直二等奖
万彬烽        《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思维能力的训练》    2006.12             市二等奖
陈 力        《初探信息技术在校本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2006.12             市一等奖
朱岸琦        《怎样让语文教学贴近现实生活》 2006.12     市三等奖
         《我眼中的英特尔未来教育》          2006.12     市二等奖
         《论美国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特点与启示》                
2006.12                  《文苑》杂志社二等奖
         《一堂市级生物教学比武课的反思》               2006.12             省二等奖
蒋桃初        《师德建设之我见》                         2006.1       市二等奖
杨秋华        《用爱架起师生感情的桥梁》          2006.1       市二等奖
朱岸琦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2006.1       市三等奖
王克勤        《师源性心理伤害形式及其矫正策略》           2006.3              
《教育创新》杂志一等奖
张智俊        《论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2006.3     文理学院学报发表
李玉波        《浅谈初中古诗词合作性教学》      2006.3       省一等奖
王森林        《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2006.3     文理学院学报发表
刘奕斌        《大班额中的英语合作性学习》      2006.4       市三等奖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2006.4       市三等奖
刘汉清        《合理创新情景,进行英语口语教学》           2006.4               市一等奖
周慧宏        《浅谈口语教学中创设情景的重要性》           2006.4               市一等奖
         《浅谈新课改中英语教学方式的创新》           2006.4               市一等奖
喻天瓴        《现代教学论对合作学习实验的指导意义初探》                    
2006.5       国家级一等奖
张淑萍        《例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组织》                         2006.5 国家级二等奖
  勤、高连峰、张智俊                                   
《论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2006.5 国家级二等奖
         《让语言意识之花在学生心田灿烂地绽放》    2006.5              
中国教育探索二等奖
朱岸琦        《培养学生作文的合作创新能力》 2006.6       常德晚报发表
黄建荣        《用合作学习理念指导班级工作》 2006.6       国家级二等奖
陈亚利        《初中生创造力倾向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2006.6 市三等奖
张智俊        《关于创新写作合作性教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2006.7 全国中语会一等奖
         《英语快速阅读策略解读》              2006.7 文理学院报发表
         《作文教学三部曲》 - 选材、实践、讲评         2006.7 全国中语会一等奖
喻天瓴        《让创新写作教学植根于生活的沃土》          2006.7 全国中语会一等奖
         《浅谈物理合作性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2006.8     全国一等奖
陈亚利        《少儿印画合作性教学之我见》      2006.9       市二等奖
文丽芬        《怎样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欣赏》      2006.9       市二等奖
周慧宏        《英语合作性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践》            
2006.9       全国二等奖
周慧宏、李朋 《英语合作教学法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2006.9       全国三等奖
         《思想品德课教学渗透合作性学习组织形式的探索》            
2006.10     省一等奖
叶冬梅        《为学生创设成功机会的思考》      2006.10     全国三等奖
徐玉梅        《浅谈化学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二氧化碳教学中的实施》     
2006.11    市二等奖
陈学红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探索》                
2006.11    市一等奖
陈学红        《浅谈如何激活政治课堂》              2006.11     市二等奖
         《运用合作理念,组织中考英语总复习》        2006.11             英语周报发表
曾庆红        《化学合作性学习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2006.11             市一等奖
梁英智        《浅谈小组合作式学习的组织策略》               2006.11             省二等奖
         《浅探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和评价模式》
2006.11     市二等奖
         《“引领 - 尝试”模式在思想品德课国情内容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2006.11    市一等奖
         《在地理教学中的师师合作》          2006.11     全国一等奖
朱舞霞        《小组合作学习的再思考》              2006.11     省三等奖
         《新课标新说课—参加省说课比赛的体会》    2006.12             市二等奖
蔡渝涛        《浅谈创新写作的合作教学》          2006.12     市三等奖
李典颖        《让每一堂课都有味道,让每一个学生都精彩》
                            2006.12     市二等奖
孙照理        《浅析体育游戏在合作教学中的运用》           2006.12             市一等奖
 
 
常德市五中《创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课题组
部分教师教学比赛获奖( 2007 )统计
                               (以时间为序)
             获奖项目                                 时间      获奖等级
雷光宇        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              2007.7       省二等奖
孟芬芬        《轴对称图形的判断》课件制作      2007.8       市二等奖
李典颖        《五四运动》课件制作                     2007.8       市二等奖
万彬烽        《光合作用》课件制作                     2007.8       市二等奖
         《美猴王》课件制作                         2007.8       市三等奖
         《春》课件制作                                 2007.8       市三等奖
唐文进        《做二次函数的图象》课件制作      2007.8       市三等奖
陈学红        《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课件制作           20078                市三等奖
         《红军长征》课件制作                     2007.8       市三等奖
宋国宏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课件制作 2007.8       市三等奖
         《青少年与网络》说课                     2007.9       市二等奖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教学设计 2007.10     省一等奖
尹志军        《磁现象》课                                     2007.10     市一等奖
         《保护我们的绿色地球》课堂实录 2007.11     省一等奖
         《比热容》实验                                 200712      市直二等奖
         《比热容》课                                     2007.12     市直二等奖
         《实际生活中的反比例函数》课      2007.5       市一等奖
         《保存网页信息》教学设计              2007.6       市一等奖
李典颖        《电脑游戏和学习的关系》课件      2007.6       市一等奖
李玉波        《作文互评》教学案例                     2007.7 全国中语会一等奖
王森林        《给自己“出”一本书》教学设计 20077 全国中语会一等奖
喻天瓴        《聆听生活的旋律》教学说课          2007.7 全国中语会一等奖
喻天瓴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案例          20077 全国中语会一等奖
         《插花艺术》教学设计                     2007.8       市一等奖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课件               2007.9               市三等奖
         《电脑游戏和学习的关系》课件      2007.9       省二等奖
         《电脑游戏和学习的关系》课件      2007.9       市二等奖
         《实际生活中的反比例函数》课件 2007.9       市三等奖
         《走进彩色世界》课件                     2007.9       市三等奖
         《插花艺术》教学设计                     2007.9       省二等奖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说课      2007.9       省三等奖
雷光宇        《新世纪的新一代》课                     2007.9       市示范课
         word 中图混排技术的应用》课     2007.10     市直一等奖
         教学比武课《三峡》                         2007.10     市直二等奖
         《教育是一种力量》课                     2007.11     市一等奖
     《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学科整合”设计》创新课                     2007.11     市二等奖
梁英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课              2007.11     省一等奖
常德市五中《创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课题组
部分教师辅导学生参赛获奖( 2008-2009 )统计

  “黄龙洞”杯省四届中学生作文竞赛
一等奖
2008.
C369  毛辉煌
王森林
“黄龙洞”杯省四届中学生作文竞赛
一等奖
2008.
C393   
杨 珍
“黄龙洞”杯省四届中学生作文竞赛
一等奖
2008.
C388 胡琼尹等 2
王克勤
“黄龙洞”杯省四届中学生作文竞赛
二等奖
2008.
C388 李思凡等 7
王克勤
“黄龙洞”杯省四届中学生作文竞赛
三等奖
2008.
C388 陈凡浩 11
王克勤
“黄龙洞”杯省四届中学生作文竞赛
优胜奖
2008.
C388   11
王克勤
“黄龙洞”杯省四届中学生作文竞赛
一等奖
2008.
C379   桢等 4
冉春莲
“黄龙洞”杯省四届中学生作文竞赛
二等奖
2008.
C379 张人仁 10
冉春莲
“黄龙洞”杯省四届中学生作文竞赛
三等奖
2008.
C379   10
冉春莲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一等奖
2008.12
C366 胡一凡等 2
冉练芝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二等奖
2008.12
C371   刚等 2
冉练芝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一等奖
2008.12
C370   韵等 2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二等奖
2008.12
C370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一等奖
2008.12
C370   韵等 2
谭荃月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二等奖
2008.12
C370  
谭荃月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一等奖
2008.12
C374 康安琪等 2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二等奖
2008.12
C378 孙家麒 2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一等奖
2008.12
C369 李韬隐
陈佩康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二等奖
2008.12
C369 毛辉煌
陈佩康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一等奖
2008.12
C375 向鹏宇等 3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二等奖
2008.12
C376 胡慧中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一等奖
2008.12
C365 黄艺钟等 2
周慧宏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二等奖
2008.12
C372 陈思民 2
周慧宏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一等奖
2008.12
C383  
黄建荣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二等奖
2008.12
C383 王芷瑶 2
黄建荣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一等奖
2008.12
C388 李思凡
刘奕兵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二等奖
2008.12
C388   3
刘奕兵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一等奖
2008.12
C384 庞淋尹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二等奖
2008.12
C384 朱丽嫣 2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一等奖
2008.12
C394 刘雅晨等 2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二等奖
2008.12
C394 周奕伶 3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一等奖
2008.12
C393 孙浩田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二等奖
2008.12
C393   2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一等奖
2008.12
C392  
李彦妮
全国中学生新课英语语言能力竞赛
二等奖
2008.12
C392 萧智文 2
李彦妮
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
三等奖
2009.4
C375  薄奕慧
张淑萍
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
二等奖
2009.4
C367   
 
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
三等奖
2009.4
C367  江书豪
 
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
二等奖
2009.4
 C369  伍泓舟
 
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
二等奖
2009.4
C373  覃子俊
 
市初中物理竞赛
一等奖
2009.4
C375  曾俊铭
张淑萍
市初中物理竞赛
二等奖
2009.4
C375  李洁璇
张淑萍
市初中物理竞赛
三等奖
2009.4
C375 韩昌鹏 4
张淑萍
市初中物理竞赛
二等奖
2009.4
 C367  吴锐夫
 
市初中物理竞赛
二等奖
2009.4
C376  廖慧龙
 
市初中物理竞赛
三等奖
2009.4
C370   伟等 2
 
市初中物理竞赛
一等奖
2009.4
C371   
余志芬
全国初中化学竞赛 ( 天原杯 )
一等奖
2009.4
C367   
李再春
全国初中化学竞赛 ( 天原杯 )
三等奖
2009.4
C367  吴锐夫
李再春
全国初中化学竞赛 ( 天原杯 )
三等奖
2009.4
C375  薄奕慧
徐玉梅
市初中化学竞赛
一等奖
2009.4
C372   
徐玉梅
市初中化学竞赛
二等奖
2009.4
C375 曾俊铭等 2
徐玉梅
市初中化学竞赛
一等奖
2009.4
 C369  伍泓舟
雷锦湘
市初中化学竞赛
二等奖
2009.4
C373  覃子俊
 
常德市市直学校田径运动会
标枪第一名
2009.10
C386  郭薇薇
 
常德市市直学校田径运动会
铅球第三名
2009.10
C382  莫鸿键
 
常德市市直学校田径运动会
铁鉼第三名
2009.10
C384  熊择权
 
常德市市直学校田径运动会
铅球第一名
2009.10
C386  郭薇薇
 
常德市市直学校田径运动会
200m 第一名
2009.10
C393  姚灵芷
 
常德市市直学校田径运动会
100m 第一名
2009.10
C393  姚灵芷
 
常德市市直学校田径运动会
100m 栏第二名
2009.10
C387   
 
常德市市直学校田径运动会
400m 栏第二名
2009.10
C408   
 
常德市市直学校田径运动会
400m 栏第三名
2009.10
C383   
 
常德市市直学校田径运动会
4 × 100 第二名
2009.10
C393 姚灵芷等 2
 
常德市市直学校田径运动会
4 × 100 第二名
2009.10
C382   源等 2
 
常德市市直学校田径运动会
跳高第二名
2009.10
C382   
 
常德市市直学校田径运动会
三级跳远二名
2009.10
C382   
 

2009 年11月,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第七次研讨会评选活动中,经专家组评审,我校成果获奖情况如下:
一等奖
1. 周梅松、  冯玉萍、李典颖老师及邹姝婷、雷阿曼、孙雪玲、袁万成、潘定羿、李成颖、陈琪,祝昱环、张子豪、罗释阳等同学撰写的《常德老城区街道名称调查与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2. 杨珍老师及陈旻、黄亦璇、潘怡凡、唐智恺、熊娅孜等同学撰写的《关于常德民谣传说的收集与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3. 张洪老师及刘琬滢  、周婷、蔡悠婵、彭柏桦、蒋升明、鲁凌、罗雪晴、杨璇、袁培杰、上官昌杰、范宇亮、王苑梦、周潇、唐昊等
同学撰写的《关于“常德历史名人”的调查与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4. 周思新、丁娜老师及陈俊含、鲁阿妙 张子豪、蒋昊哲等同学撰写的《关于常德西城区环境污染问题的探究》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二等奖
1. 姚丽萍、宁胜德老师及李梓欣、白惠子、张子奕、邓静瑶、候晓菲、陈宇鸾、黑浩淳、樊扬轲、李坤霖、方思嘉、夏颖星等同学撰写的《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探究》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2. 刘汉清老师及孟颜鑫、杨洢镕、陈天姣、袁驰龙、文成艺、潘郸如、 杨佳宝等同学撰写的《网络时代的青春色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3. 邹晖老师及沈熙菱、刘洋、傅馨仪、李沛、任芷婵、喻梦琦、黄雅渲、万佳等同学撰写的《关于常德广告信息量的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4. 程金山老师及李京澄,贺正扬,罗文兵,孙雷心,刘祉君,林雪,刘凡奇等同学撰写的《关于常德市五中师生避震意识与措施的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5. 王克勤老师及李思凡、赵沛俊、蒋璐、王凯琳、范宇婕、周星伶、余双晖、王颖琦、柳璇、唐明睿、汪旭帆、谭佩伟、曹泽锟、龚泽民、冯元威、陈天留、毛斌、陈凡浩、伍友斌、卓效仪、肖韦志、苏鹏、杨贻文、孙超宇等同学撰写的《关于常德古建筑的文化信息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6. 黄建荣老师及李灿 黎洋 徐心悦 王敏 庞诗琦 陈姿含 鲍洁
张文亮 汪锋 王语瑶 陈颖烁 阙言冰 刘奇林 刘佳玲等同学撰写的《初中生与家长 “代沟”问题的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2009.12.9. (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