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7-11-02

 

 
 年度  2009                                                     
编号: CTF050102-182

 
 
教师 基金“十一五” 规划 重点 课题
创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
工作报告
湖南省常德市第五中学    
课题名称: 《创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发展》
起止时间: 2006.6. —— 2009.12.
主研人员及其变动:

课题组
组长姓名
何晓明
性别
年龄
53
   
   
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办公电话
0736-7176895
副组长
 
喻天瓴
办公电话
0736-7172891
课题参加人员基本情况
 
王毅
教科室干事     中学中级教师
结题报告撰写
廖建明
校党总支书记    高级政工师
理论研究
曾庆尧
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理论研究
蒋桃初
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理论研究
陈真
校工会主席    中学中级教师
理论研究
王焕丽
办公室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行动研究
李玉波
 
 
教务处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行动研究
鲁桂秋
政教处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行动研究
马军
总务处主任    中学中级教师
行动研究
陈学红
校团委书记   中学中级教师
行动研究
宁胜德
年级部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行动研究
杨继红
年级部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行动研究
 
程金山
年级部主任   中学中级教师
行动研究

有关人员数量、类别、参与方式等:

实验教师
   
职务职称
研究范围
杨珍
备课组长     中学高级教师
中学语文、班主任
王森林
教研组长     中学高级教师
中学语文、班主任
黄元珍
教研组长     中学高级教师
中学数学
曹学兰
教研组长     中学高级教师
中学英语
陈力
教研组长     中学中级教师
中学政治
彭鹰
备课组长     中学高级教师
中学生物
雷光宇
教研组长     中学中级教师
中学音乐
徐玉梅
教研组长     中学中级教师
中学化学
金万
教研组长      中学高级教师
中学信息技术

研究过程介绍:
一、实际的步骤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 2006.6-2007.2 )目标:确立课题研究内容,成立学校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确定子课题方案,完成第一期调查报告;
成果名称:创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成果形式:调查报告
承担人:学校课题组
第二阶段:( 2007.2-2009.6 )目标:讨论并制定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各子课题按照方案进行阶段性研究与小结,交流讨论,课题组收集并研究各项资料。
1. 成果名称: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综合素质的关系
成果形式:论文、课例
承担人:二级子课题组
起止时间: 2007.2-2008.2
2. 成果名称: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专业成长体验
成果形式:论文集                           
承担人:二级子课题组
起止时间: 2008.2-2009.6
第三阶段:( 2009.6-2009.12 )目标: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向国家总课题组提交课题结题材料。
成果名称:创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承担人:学校课题组
二、主要活动介绍:
1.     成立课题的组织机构及分工:
顾问组成员:总课题组高阳主任、省教科院常思亮教授、市教科院刘忠义教授等
领导小组组长:   何晓明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2. 做好开题前期准备工作:
课题组成员对本研究课题涉及到的问题展开讨论,达成共识,形成初步的研究方案;举办了专题报告会、讲座和讨论会,更新观念,钻研理论,做好研究动员。我们要求教师都参与校本研究,力求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藏量,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并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
主要研究人员提出相关研究问题的基本内容,及研究内容的要点;主研人员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进行相关的理论准备,做好课题开题的准备工作。在教师中普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知识,更新教育手段。组建科研骨干队伍,建立子课题研究网络。
请顾问及有关专家来校进行研究方法、原理及研究方案的指导。我们邀请了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传燧教授、教育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常思亮教授等专家就“教师专业发展”专题来校讲学,为全校教师投入校本教研在思想上、理论上做了有效的准备。
3. 通过多种渠道,探讨和摸索师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途径,积极打造和谐校园的文化氛围。努力实践,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上求新求活。 重在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学、总务后勤、治安保卫等各方面的工作有机融合,实现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生态校园、数字校园、文明校园、人文校园的珠联璧合,相生相长。
4. 改革评价体系中的激励措施。
改革现有的《教师目标管理考核》、《学生行为评价方案》及《班级管理评价方案》,通过对评价的重新制定和完善,把纳入评价之列,通过激励措施,学校上下、全方位地运用“发展与和谐”评价机制,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从制度上保证师生的共同发展。在课题领导小组的统筹管理下,由课题研究小组负责具体实施,每学期有阶段实施意见,阶段总结。各主研人员有阶段实施计划和小结,本课题两月举行一次研讨,形成制度,用多种方式克服困难,完成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实际运用:
1 )整体性原则:学校课题与各二级子课题是一个整体,全校各项工作是一个整体。
2 )开放性原则:教与学本身就要求课堂内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个人表现与身心发展密切相关。
3 )成就动机原则:鼓励师生有成就感,包括进取心、荣誉感、成就欢乐感,在成功中体验自身价值。
4 )个性化原则:鼓励师生形成自己独特性,和谐并不要求刻板,鼓励个性发展。
5 )多样化原则:百花齐放,和谐共进。
四、出现的问题及应对:
1. “应试”难关与和谐校园
在“应试”标杆高高在上的形势下,我们坚守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的底线,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和教师所有的工作都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把学校整体和教师个体的评价主要放在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是否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是否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上。更加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感和观念上的认同感。
我们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归纳为: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发展的人。
促进人的发展是过程。包括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其发展就是以学生的现在起点为基点,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学生的各项素质为纵坐标建坐标系,来评价学生。使得学生的发展量化曲线是一条呈不断上升的直线。对教师而言,不同年龄和不同教学经历的教师的评价也是基本上升的直线,虽然他们的起点不一样。
培养发展的人是目标。教师成为不断发展着,终身发展着的教师,才能使学校不断的发展,也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在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过程中使学生具有终身发展的能力和潜能。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理念来展开。其结果是:我们不仅赢得了“应试”,也享受了“和谐”。
2. 学校教育与家庭配合
家校合作的金钥匙在于做好德育工作。信息多元化带来的信仰迷失,学校德育目标与学生年龄的倒挂,独生子女的心理障碍,小群体,叛逆等等许多的问题在困扰着我们。这些问题在划片招生的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尤其突出。在多年的实践中, 我们认为学生的种种不良表现在心理上是认同感的问题,在品质上是缺乏责任感的问题。
我们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作为建立学生责任感的切入点。对感恩教育,我们理解为广义的感恩。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停留在感恩父母层面,而是拓展为感恩亲人、感恩同学、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民族和祖国。循序渐进,多元并行。以各种方式围绕感恩开展教育活动。力求在学校能够让学生具有感恩之心,善良之心。将来能够对祖国有感恩之心,有对事业、对祖国的责任感。
德育活动要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我们成系列的日、周、期、年的德育常规活动就围绕在小事,容易的事,平凡的事上让学生去做,去体验、去感悟。期望学生能从做小事、容易的事、平凡的事开始,成长为今后能做大事、难事的不平凡的人。在这样的德育系列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请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教师绩效与科学管理
教师绩效考核长期以来都在校园生活中显得不太和谐。我们的做法是: 根据教师工作绩效的情况,不断的创造各种平台,让教师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因为上级规定的优岗指标较少,而且仅仅用这种评价也不尽全面。我们改变每年年终教师评优的方式,将学校教学人员,教辅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分为三类,分别设立目标考核办法。在教学人员中又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在量化的基础上划出前30%的人员均为学校的优岗人员,扩大了表彰的范围。因为学校的每一个岗位都必须是优化的学校才可能是优化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先进分子。
在此基础上还对每年在某一个方面对学校的发展有特殊的贡献的教工评选为校园新闻人物。这样让各个层面的教工都有获得荣誉的机会。在推出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又在学校范围内设立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学校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对在学校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老教师设立五中教育成就奖。在评定职称的过程中,想办法让有资格的五中教师获得机会。1997年时学校只有三个高级教师。现在有30人获得了高级教师的职称。省市级骨干教师的比例在同类学校中也是最高的。
4. 学校文化与市井文化
市井文化无时无刻不在与学校文化相抗衡,以致于给教师的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冲击。 我们认为学校文化中最为关键的是学校内的全体人员在学校的长期的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或者是核心就是引领团队的所有成员形成共同的认识,共同的理念。一是强调教师要将做职业改为做事业。不是把教书育人当作讨生活的事,而是树立教书育人的事业的崇高感。二是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马斯洛在研究人的需要理论时认为:人在有生活,生理、安全的需要之上更高的是受到尊重的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引导教师做受人尊重的人,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追求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样,教师的心中必将充满追逐人生梦想的强大力量。 三是建立教师的 归属感。 树立个人的发展就是学校的发展,个人的成功就是学校的成功,学校的成功就是个人的成功的自觉意识。人与人之间,更多注重去比较谁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多,谁对学生的发展做的贡献多。四是要不断地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要想教师有成功的感觉。仅仅停留在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团队的成员的能力,水平是有差别的。要激发各个层次的教师的上进心,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方法。我采取制定教师成长计划的办法。对高级教师,年轻教师等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教师现有的水平为起点,分列出一年,两年,三年的成长计划。更多的是让教师自己与自己进行比较,也就是淡化教师的群体性评价,注重个性化评价,使每个教师都有进步的空间,都有进步的动力。我们申报了省级和国家级的课题,把学校的教师全部纳入到课题研究中来,把二级、三级子课题交给老师们去做。重在让教师们知道怎样做研究,怎样在研究中解决问题。这些年,教师把教学中的问题主动的作为研究的课题,使教师遇到困惑和问题之后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社团活动,师生的各种比赛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等是校园文化的软呈现。校园的环境装饰是校园文化的硬性呈现。我们将校训诚、勇、勤、毅四个字贴在每一间教室的墙上,并将校园的四条道路分别命名为诚信大道、勇敢大道、勤奋大道、坚毅大道。在教学楼一楼刻有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在教学楼的每一层大厅的墙壁上悬挂木刻的《劝学》等历史经典名作。有近八十多米长的宣传橱窗,六十多米长的校园诗墙,四十多米的中外名画展示。在草坪的石头上分别刻有相应的诗句。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学生的书画作品。让学生置身在一个受到感染浸润的文化环境之中。
正是因为浓郁的学校文化和市井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校才在市民的口碑中赢得了广泛的美誉度。
五、研究过程的经验总结:
  “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发展的人”是我们的办学宗旨。 学校要以师生发展为本。制订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以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
   
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教师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教师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使师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集体。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养;而从整个教育看,学生的素养,则影响着民族的未来。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今天,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应相辅相成,虚实相生,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让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得到尊重,促进学校与师生的和谐发展。
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在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中,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没有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专业上的成长,教师的历史使命便无法完成。教师要具有创造性,而创造型教师就要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研成果,并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创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使我校各方面的工作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大大提升了我校的办学声望,在和谐奋进的校园里,学生、教师都收获了幸福与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