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作文教学“博评仿创”模式简介

发表时间:2017-11-02

 语文学科作文教学“博评仿创”模式简介

一.模式提出的背景

1、从教学的现状看

    我们在较长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⑴大多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随着课本单元教学进程拟作文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即使教师在学期教学中对作文训练有所安排,但从整个学年乃至整个初中三年作文教学角度看,作文训练的坡度性、系统性、整体性都有待商榷。  应试写作是当前写作教学的主要形态,最大特点是功利性,即以获取应试高分为唯一目的。主要手段是搞亮化工程,注重外形修饰,强化面子光鲜,轻视基础建设,轻视内在涵养,而作文训练应着眼于基础性的训练和写作动机的培养,着重于学生写作素养的慢性养成,这里不仅含有技巧,还应该包括学生写作的情感力、思维力和表达力。(3)目前由于教学的一些模式不对,作文课单调枯燥无趣,以至于初中生对作文毫无兴趣,从而致使作文质量普遍较低。《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而抓好作文教学,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便成了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一直重而视之并潜心研究的难题。

2、从学习的现状看

    布置作文时,总能听到学生们的怨声载道,总能看到学生们眉宇间大大的字,也总能想到学生们枯坐于书桌前冥思苦想的样子。作文,这个让众多学生乃至教师谈之色变的名词却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中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十分严重,喜欢作文的少,对成绩不在乎的人多。学生习作中的材料引用运用生活观察所得的只有16.58%23.47%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引用的事例来源于背诵作文集材料,更多的则是胡编乱造。由此,我们看到,写作的闭门造车,导致学生缺失写作兴趣,不关心生活,不会调动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停留于简单的、肤浅的表层,最终阻碍了思想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

   我们的作文模式训练正是基于这些现状,提出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从文本目标”“思维与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三个角度,以博采众长评析欣赏深度模仿”“创意表达”四个训练板块,落实到每一次写作训练中,探索教学的操作性,作为训练的基本范式。

二.“博评仿创”模式的基本思想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构建教学模式,可以优化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发挥课堂结构的整体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之所以强调教学模式的个性化,是因为教学模式本身既是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只有不断地变化,才能让模式显示出灵活性与多样性。同时,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不同,必然要求教学模式有所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色。

我们“博评仿创”作文教学模式的总体框架是以动机·操作·素养DCS)作为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融写作兴趣、写作思维和写作素养培育于一体。动机论意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成功感;操作性重在写作思维模型的建构,突出写作的动态生成;素养培育旨在养护学生的言语生命的自组织和自生长,突出写作素养的生成,强调生活体验的重要性。“博评仿创”训练体系讲求七结合:教材与学材结合,教案与学案结合,能力与素养结合,写作与批改结合,片断写作与整篇写作结合,主题活动与课程目标结合,思维训练与文体训练结合。

“博评仿创”作文模式训练的课程目标:首先解决愿意写有的写的问题;其次解决怎么写”“写得怎样的问题;第三解决怎样改”“怎样提升的问题。

    “博评仿创”是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以大量读写为教学手段,强调课内外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面积的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习作教学模式。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技能是可以相互迁移的。美国教育理论家莫里斯·L·比格认为:迁移的基本问题是:在一种学科或学习情景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行为和态度,将以什么方式到什么程度,影响在其他学科或情景中的行为或学习。这个原理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但 阅读与写作并非直接联系、影响,要经过写作图式这个中介和桥梁才发生作用。   
    
所谓写作图式,就是一个人头脑中有关文章的所有知识经验有机结合而成的心理结构,是存在于作者心目中的文章的标准样式,是一个人对其所接触的所有文章的内容、形式和写法的抽象和概括。它不是先天地存在于作者的大脑之中,而是存在于已有的文本中。作家写进作品的不仅是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他对这些内容的主观体验,还有自己对文章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自己所掌握的写作技巧。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不仅认识了作者所写的内容,而且也在头脑中形成了文章是什么文章怎么样的知觉印象,这印象就是写作图式的雏形。随着阅读的继续,读者所接触的文章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他要么用头脑中已有的写作图式来吸收接纳(理解)、丰富这些写作图式,一旦在头脑中形成并牢牢地被固化于心理结构当中,就成为作者写作时所努力追求的目标,这种目标指向性对写作过程中的所有行为(立意、选材、布局等)中发挥强有力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三.基本教学模式描述:

(一)博采众长

    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技能是可以相互迁移的。美国教育理论家莫里斯·L·比格认为:迁移的基本问题是:在一种学科或学习情景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行为和态度,将以什么方式到什么程度,影响在其他学科或情景中的行为或学习。这个原理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但阅读与写作并非直接联系、影响,要经过写作图式这个中介和桥梁才发生作用。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身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把灿烂的阳光引入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插上能使其自由翱翔的翅膀。平时,我们教师应该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引领学生登上书籍之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营养物质的供给,1、是我们的课本。因为被编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里面有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丰富的情感、闪光的哲思、精巧的布局、睿智的语言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表格归类文学形象、文章主题等方式来做好语文课本中的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整理工作,肥沃原本贫瘠的思想土壤。2、教师可以由名著导读和课本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作家、作品延伸出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经典之作,从古今中外的名家手笔中获取丰厚的“成炊之米”与高超的“成炊之技”。3、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去关注一下同龄人的佳作。因为年龄相仿、思想相近、经历相似,同龄人的优秀作文或许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存入学生的大脑档案,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二)、评析欣赏                                                    学生的作文是由模仿开始的,一篇篇的经典美文虽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但仅靠这些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找准“美点”进行赏析。美点赏析题最重要的是找准文章的美点。不同风格的文章,其美点也是不同的。                            1、形象美。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上,如小说、诗歌、散文等。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托物言志类散文中的事物形象,无不是作者精心描述的对象。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的父亲,透露着对儿子的深情;茅盾散文《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这些作者精心描述的形象,或高大,或亲切,或感人……他们都可以是我们赏析的美点                                          2、结构美。一篇好文章,无不注重结构的紧凑与清晰。记叙类文章往往有线索贯穿,结构按事件要素变化,或按表达方式转换。说明类文章常见的是————结构,或在此基础上变化的————结构,或者按逻辑关系布局。                                                         3、语言美。几乎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赏析其语言美。可以是词语品析,如说明文和议论文中修饰、限制类词语的准确严密性,描述类文章中动词和形容的生动形象性。可以是句式品析,如朱自清《背影》中,动作、外貌的描写,如吴敬梓《范进中举》中的辛辣讽刺,甚至还可以是叠音词、拟声词或成语的大量运用,长短句的交叉,骈散句的结合等。                                        4、文体美。不同的文章体裁,有其不同的文体美。如记叙文的叙事线索,记叙要素,精彩描写;说明文的抓住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语言的准确周密;议论文的观点鲜明,论证严密,反驳有力;小说的人物形象丰富,情节引人入胜等。
  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各方面知识比老师还丰富得多。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搜集优秀的作文到课前十分钟来阅读,并向同学说明推荐的理由。学生详细记下作文的美句。这样更有利益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美文。                  

(三)、深度模仿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灵气的熏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在依样画葫芦中,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髓,在模仿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由此可见模仿是我们学习写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就更没必要禁止学生模仿作文,相反,还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模仿的范文,指导模仿的方法,为学生最终的“脱胎换骨”架桥铺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创意表达

  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曾说过:“学我者生,象我者死!”这句名言不仅在学画上适用,在学生的作文指导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虽然能模仿优秀作品写出好作文,但这样的作文再好也是庸品,容易造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与新意,这无疑是死路一条。因此,模仿只是学生锻练基本功,学习写作技巧的途径,并不是我们最终目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模仿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形式的作文训练,举一反三,来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发展个性。

    对于模式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我们需要“模式”建筑以便按“法”指导学生,学生按式“模仿学习”;另一方面我们又突破“模式”打破“公式化”“程式化”的套路里,创新发展,以便写出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