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研究

尊重教育规律,给孩子更多的可能

发表时间:2021-03-16

尊重教育规律,给孩子更多的可能

常德市第五中学 高连锋

不同的人,其一生的成功标志是不可能一致的。同样的道理,对于不同的学生,衡量其成功的标准也不应该是同一尺度。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者的明智就是在于能够从似乎差不多的学生中,发现每一个人特有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志向;大胆地让每一孩子的才能得到尽量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他的条件许可的合适的位子。

这里的每一个学生当然也包括所说的“差生”。我们每个老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地让每一位学生在各科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乐学、学有所得、不断地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积极主动的获取新知识,使所有学生——特别是“差生”平等地分享学习成功的快乐。

刚参加工作时,我认为教育能塑造人,只要家长老师尽职尽责,就一定能将孩子培养成为老师家长希望的样子。随着年龄的与阅历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教育并没有强大到可以塑造任何一个人,但是我深信教育可以给人以启迪,但它会像种子一样,埋在人的心里,等到温度、湿度、养分等条件适宜时,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年前,刚接手这个班级,第一次入学考试,有个学生的成绩顿时让我傻眼了。语、数、外三科成绩加起来还不到20分。即使这样,我还是和我们班的数学、英语老师沟通,和孩子的家长联系,这个小家伙我们不能放弃,不能让他给班级拖太大的后腿了。一个月过后,我发现这个孩子不是学习的问题了。家庭作业不交,考试试卷从最多写个名字,填个选择题。到你后来不交试卷了。每次上户外课的时候,我需要派两位班干部跟着,怕他走丢。每次参加户外活动,我需要出一只眼盯着,要不然他可能就去爬树去了。我还特意到学校的旮旮旯旯儿走了几圈,看有没有危险的地方,怕他出安全事故。但是这个小家伙不是个厉害角色,只是不读书,在学校没事干,又不和同学交往,所以常常做出一些反常的事情。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不可能老师、同学天天盯着他,一定得想个办法。有一天中午,同学们正在午自习,小家伙坐在教室里,手里随意的翻着一本书,我走近一看,原来是生物书。随后的几天,我都发现,小家伙的桌子上常常摆着这本书,我心里暗暗嘀咕着,机会来了。和生物老师卢老师商量着,看能不能让孩子爱上生物,通过我和卢老师的多番努力,小家伙终于同意,学这门生物了。每次开学前,卢老师总会给他送几本关于生物的书籍。在期中期末考试前,我总会重新帮他整理好所有的生物资料,我给我家女儿买的零食,也经常的跟他捎点。慢慢的发现,小家伙可以在教室写作业背书了,也可以慢慢的参加生物考试了。其他同学学七科,小家伙只学生物这一科,有时候考试竟然还可以超过几名学生了。同学们提到聂同学的时候,再也不是说,他成绩很差了,说得最多的是他生物成绩不错啊,而且慢慢的,小家伙也和其他同学沟通了,还能主动的帮助班级打扫卫生了,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我惊喜着,直到初二毕业会考,他考了一个让我们都震惊的成绩B。

生物毕业会考了,初三还是得让小家伙在学习上有寄托啊。思来想后,只能在化学上做文章。因为有了生物学习的经验,在化学老师杨老师第一次上课时,我就和杨老师沟通好了,想办法第一节课就吸引小家伙。果真,小家伙上道了,从此又踏上了学习化学的征途。最后初三化学考试C等。

其实我想说的是,孩子的这个成绩对于我和我的班级来说,都是不重要的。虽然每次考试,他还是稳居年级的最后,但是每次提到他的名字,我们班学生都会很骄傲的说,聂某某同学,生物化学挺厉害的,在同学的眼里,我看不到歧视,看到的是骄傲。

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在初中三年,他学会了两门科目,他学会了面对目标永不放弃,他学会了带着自信和伙伴们交往,学会了我也可以帮助班级贡献一份力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教育有个很贴切的比喻: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靠种植,植物要自己生长。植物有自然的成长规律和成长周期,“欲速则不达”。在焦虑和功利心驱动之下,添加“生长激素”被催熟的植物果实,不仅味道差,往往有害于健康,甚至有“毒”。

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是需要遵循规律、适时而为、用心巧为的“农活”,是以智慧点亮智慧、以善良唤醒善良、以激情点燃激情的事业。给每个孩子更多的可能。